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灵裕南北朝末隋初 518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605 【介绍】: 僧。
定州钜鹿人俗姓赵
少聪颖过人。
出家于赵郡应觉寺。
博学多闻,人称裕善萨
文帝赐资助营山寺,号灵泉
后迁住演空寺。
有《十地疏》、《地持疏》、《般若疏》、《华严疏》、《涅槃疏》、《四分律疏》、《圣迹记》、《佛法东行记》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赵
定州钜鹿曲阳人
幼知敬僧礼像。
惧闻屠杀声。
六岁即茹素。
父母强破之。
不可。
七岁求出家。
二亲以资质之妙。
宜世其业。
固莫之许。
叹曰。
吾一生坏矣。
遂益习复以究家学。
年十五念欲遁去。
而适丁父忧
苦块之礼。
罔敢弗至。
既释服竟。
赵郡应觉寺。
从明宝二禅师落发。
其母初未尝闻也。
年二十有二禀具。
即诵四分僧祇。
八日书诵俱了。
刺史侯景
尤加器重。
后南游漳淦。
专学四分于隐公所五夏。
能臻其奥。
道凭尝以地论之指授慧光。
依凭法席兹久。
剖奇发新。
莫不推揖。
宣帝方宠进法上。
诏为大统
以驾御英彦。
而望风趋势者。
比足立。
操守无所变。
上因加敬。
然于华严涅槃地论律部。
但寻旧解。
若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
则独出渊思。
而壹扫宿说。
安游荣等三师杂心。
嵩林二师成实。
皆口传心受。
曾无遗误。
其博赡可知矣。
邺都者十二白。
内外号之。
裕菩萨云。
宣帝疾。
诏开华严。
昭玄诸统。
法主
有一雄鸡。
常随众集。
逮散席。
乃飞鸣西南树上。
一夕殪。
帝遂有瘳。
内出袈裟三百领。
而俾散之。
又诏住官寺。
固辞。
知命之际。
方事禅寂。
未盈炎溽。
而起赴檀越范阳卢氏之请。
负笈者万指。
未几还邺。
所务如旧。
一日安东王楼睿。
于僧前遍加礼拜。
次至
见其有异。
忽股慄流汗。
即从受戒。
且为营治宝山寺
齐亡。
周废二教。
服斩缞绖带。
率其徒二十辈。
遁山谷间。
夜释竺墙。
昼攻鲁诰。
益力其所缀述。
皆部粹类聚。
期以贻后。
属岁荐饥。
遂出卜书一卷。
使坐市肆取米。
占者丛闹。
得米颇多。
亟焚其书。
隋兴
教亦昌盛。
首被徵命。
开皇三年
相州刺史樊叔略
千法师会。
当元席。
诏复僧职。
叔略因举为都统
固引去。
游燕赵。
两河稔其化十年
止洛之灵通寺。
夜得牒于庭。
若言报缘之终。
咸阳者。
明年玺书下相大慈寺
曰。
咸阳之厄验矣。
竟徒步至
诏住大兴善寺
仍诏有司。
议立国统。
表辞再三。
乃诏左仆射高颖。
右仆射苏威
纳言虞庆则
总管贺若弼等。
诣寺宣旨。
代帝受戒忏罪。
施绫锦帛三百匹。
宝山构建。
帝躬署寺额曰灵泉
而又徙步以归。
谓人曰。
往来之劳非厄乎。
俄徙演空寺。
诏问起居。
仁寿中
帝分布所藏神尼舍利于诸州起塔。
所在灵应尤多。
世皆以为祥瑞。
独以每所见。
无非白华白树白云。
岂吉相哉。
吾第恐国有丧祸也。
初人弗之信。
既而献后文帝崩。
相州刺史囧阳公薛胄
堂础变玉。
设斋庆贺。
曰。
流离也。
宜戒慎之。
心以为不然。
后竟坐杨谅谋逆事。
徙边。
仁寿之季。
寒陵山筑九级浮图。
昉四级。
督之急。
曰事或有障。
日夕并力。
将八级而晋阳难作。
其先见之明如此。
时忽讹言化。
而究其所从起不可得。
曰。
吾其亡矣。
即诲厉门人。
至七日早。
作赋哀速终悲永殡二诗。
夜语侍者曰。
吾兹背殊痛。
三更觉香气充室。
口犹称佛名号。
明相现时。
奄尔示寂于演空寺。
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寿八十八。
树塔窆于宝山灵泉寺侧。
性直重爽垲。
服章觕弊。
虽贵达厮下。
礼貌无所间。
往来曾莫望其将迎。
身佩白光奕然。
照映幽晦。
姿禀孝爱。
母疾将归养。
中道闻讣而返曰。
吾兹以严母冥福可也。
志存远大。
不局偏授。
故单讲双时。
雅为恒度。
其赴他请。
非颙仰之至。
不屑就。
然未尝苟简以邀檀施。
有一寺请讲。
暇隙见园。
迫近法席。
问知其故。
恶之即辞去。
主谢过。
愿悉犁其四十亩。
以种谷乃已。
素无积蓄。
好施予。
宝山石龛
名金刚胜力住持那罗延窟。
镌法灭之相于岩石。
凡坐必正面西向。
所服御一准律。
以范来学。
或讥其邀名。
笑曰。
使诚邀名而为善。
不犹愈于邀利而为不善者乎。
沙门亡其名。
燕人也。
丐一言之益以别。
付以高僧传曰。
经诰禅律。
恐杂圣心。
未若景行于此之为得也。
其人欣戴而去。
说戒羯磨。
无传欲法。
尝入净影寺
正值布萨。
坐堂上见远公传欲。
抗声曰。
慧远以为有法事因缘故尔说欲。
然而众僧听戒。
岂是魔事耶。
或以告
诣堂。
曰。
仁者当以身摄物。
说欲之制。
法主可为哉。
顶礼受其语。
其述著。
有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般若各二卷。
华严疏及指归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义章四卷。
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弥勒上下生遗教等诸经。
各为疏记。
成实毗昙智论各钞五卷。
圣迹记二卷。
佛法东行记。
众经宗要。
译经体式。
受菩萨戒法。
并戒本首尾。
注华严等经论序。
大小乘同异论。
舍利目连传。
御众法等外。
制安民论。
陶神论。
各十卷。
㲉卵成杀论。
字本七卷。
庄纪老纲式经。
兆纬相录。
医决符禁法文。
断水虫序。
齐世三宝记。
灭法记。
光师弟子十德记。
僧制寺诰。
十怨十志颂。
齐亡消日颂。
触事伸情颂。
寺破报应记。
孝经义记。
三行四去颂。
诗评杂集等五十卷。
行于世。
释灵裕
俗姓赵
定州钜鹿曲阳人也。
年居童幼异行感人。
每见仪像沙门必形心随敬。
闻屠杀声相亦切怆胸怀。
致使乡党传芳亲缘为之止杀。
年登六岁便知受戒。
父母强之誓心无毁。
寻授章本及以千文。
不盈晦朔。
书诵俱了。
至于孝经论语。
才读文词兼明注解。
由是二亲偏爱望嗣门风。
年七岁启父出家。
父以慧解夙成。
意宗继世决誓不许。
唯令俗学专寻世务碍之道法。
叹曰。
不得七岁出家。
一生坏矣。
遂通览群籍资于父兄。
并包括异同深契幽赜。
唯老庄及易。
未预承传。
年十五潜欲逃世。
会丁父艰。
便从世疾苫块萦转。
杖而能起服毕厌俗。
心猛不敢辞母。
默往赵郡应觉寺。
投明宝二禅师而出家焉。
其人亦东川之摽领也。
既初染大法敕令诵经。
执卷而誓曰。
我今将学必先要心。
三藏微言定当穷旨。
终无处中下之流。
暨于儒释两教。
遍须通晓也。
年始弱冠。
慧光律师英猷邺下
即往归禀。
会已殁世才经七日。
独嗟无遇。
戒约何依。
乃回投凭师听于地论。
荏苒法席终于三年。
二十有二方进具戒。
还从明宝二德求为本师。
乃皆辞曰。
吾为汝缘吾非汝师。
可往胜上所也。
遂赴定州而受大戒。
即诵四分僧祇二戒。
自写其文。
八日之中书诵俱了。
定州刺史侯景
访道行奏请度之。
隶入公名甚相器重。
后南游漳滏。
隐公所偏学四分。
随闻寻记五卷行之。
又以地论初兴。
惠光开悟之元匠。
流衍弘导。
道凭师之所亲承。
并有别传。
依凭法席。
晨夜幽通发奇剖新者。
皆共推揖。
有齐宣帝盛弘释典。
大统法上势覆群英。
学者望风。
向附用津侥倖。
仗节专贞。
卓然不偶伦类。
但虑未闻所闻。
用为翘结耳。
统深委高亮钦而敬之。
自此专业华严涅槃地论律部。
皆博寻旧解穿凿新异。
唯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
拔思胸襟非师讲授。
又从安游荣等三师听杂心义。
嵩林二师学成实论。
功将一纪解贯二乘。
纲领有存皆备科举。
而精爽弘赡理相兼通。
曾与诸僧共谈儒教。
旁有讲席。
参涉间闻两听同散。
竟以相闻覆述句义并无一遗。
由此邺下擅名遐迩驰誉。
且而刚梗严毅守节自专。
至于都讲覆述励怀非任。
世供道望销声避隐。
有事不获已者。
让而受之。
夏居十二。
邺京创讲名节既著。
言令若新。
预听归依遂号为裕菩萨也
皆从受戒三聚。
大法自此广焉。
因以导物为恒务矣。
意存纲领不在章句。
致有前后重解言义不同。
亡筌者会其宗归。
循文者失其宏趣。
会齐后染患愿讲华严。
昭玄诸统举以当法主
四方一会雅为称先。
时有雄鸡一头常随众听。
逮于讲散乃大鸣高飞。
西南树上经夜而终。
俄尔疾遂有瘳。
斯亦通感之明应也。
内宫由是施袈裟三百领。
受而散之。
文宣之世立寺非一。
敕召德望并处其中。
国俸所资隆重相架。
时郁为称首。
令住官寺。
乃固让曰。
国意深重德非其人。
幸以此利授堪受者。
其高谢荣时为类若此。
有善生法供则受而无惮。
其摄引陶化又若此也。
故其所行藏。
不为世情之所同测矣。
年四十有七。
将邻知命。
便即一心想禅虑岩阿。
未盈炎溽。
范阳卢氏闻风远请。
乘时弘济不滞行理。
便往赴焉。
至止讲供。
常溢千人。
听徒嘉庆前后重叠。
后还邺下
诸法师连座谈说。
安东王娄睿
致敬僧次至前。
不觉怖而流汗。
退问知其异度
即奉为戒师。
宝山一寺裕之经始。
为施主倾撒金贝。
其潜德感人又此类也。
周氏灭齐。
二教沦没。
乃潜形世壤。
衣以斩缞三升之布。
头绖麻带如丧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方袭旧仪。
引同侣二十馀人居于聚落。
夜谈正理书读俗书。
学既探幽随览缀述。
各有部类。
名如后列。
时属俭岁粮粒无路。
造卜书一卷。
令占之取价。
日米二升以为恒调。
既而言若知来。
疑者丛闹。
得米遂多。
曰。
先民有言。
舐蜜刃伤。
验于今矣。
索取卜书对众焚之。
日别自往。
须臾获价。
卷席而归。
所得食调及时将返。
用供同厄遂达有年。
大隋运兴。
载昌释教。
裕德光先彦即预搜扬。
开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
创弘讲会延请僧。
立节前标遗法明寄。
一期影向千计盈门。
元帝允副玄望。
有敕令立僧官
略乃举为都统
因语略曰。
统都之德。
裕德非其德。
统都之用。
用非其用。
既其德用非器。
事理难从。
佥谓。
舍于此人则荐失纲要。
后更伸请。
乃潜游燕赵。
五年行化道振两河。
开皇十年洺州灵通寺。
夜于庭中得书一牒。
言述命报厄在咸阳
初莫测其然也。
至于年。
文帝崇仰释门远讯髦彦。
皆云。
裕德覆时望矣。
因下诏曰。
敬问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
朕遵崇三宝归向情深。
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
法师梵行精淳理义渊远。
弘通玄教开导聋瞽。
道俗钦仰思作福田。
京师天下具瞻四方辐凑。
故远召法师共营功业。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
得书惟曰。
咸阳之厄验于斯矣。
然命有随遭。
可辞以疾。
又曰业缘至矣。
圣亦难违。
乃步入长安不乘官乘。
时年七十有四。
敕遣劳待令住兴善
仍诏所司咸集僧望评立国统。
众议咸属莫有异词。
笑曰。
当相通委何用云云。
遂表辞请还。
置言详覈。
览表究情。
依即听返。
仆射高颖等。
意存统重。
又表请留。
即下敕。
令且住此。
曰。
一国之主义无二言。
今复重留情所未可。
告门人曰。
王臣亲附久有誓言。
近则侮人轻法。
退则不无遥敬。
故吾斟酌向背耳。
寻复三敕固邀。
较执如上。
苏威曰。
朕知师纲正。
自在人
诚不可屈节。
乃敕左仆射高颖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若弼诸公诣寺宣旨。
受戒忏罪。
并送绫锦衣服绢三百段。
助营山寺。
御自注额可号灵泉
资送优给有逾常准。
力步而归达于本邑。
顾而言曰。
往返之弊厄不亡乎。
由是敕问屡驰。
䞋锡重沓。
稽疑请决者不远而至餐风沐道者复结于前矣。
末又住演空寺。
相州治西。
秉操弥履行逾肃。
闻之又下诏曰。
敬问演空寺大德灵裕法师
朕遵仰圣教重兴三宝。
欲使生灵咸蒙福力。
法师舍离尘俗投旨法门。
精诚若此。
深副朕怀。
其为国主思问如此类也。
仁寿中年
分布舍利州起塔。
多有变瑞。
时人咸嘉为吉徵也。
闻而叹曰。
此相祸福兼表矣。
由杂白花白树白塔白云。
相现吉缘。
所为凶兆。
众初不信之也。
俄而献后文帝相次升遐。
一国素衣。
斯言有据。
相州刺史内阳公薛胄所住堂础忽变为玉。
谓为善徵也。
设斋庆之。
曰。
斯琉璃耳。
宜慎之戒之。
可禳之以福。
不从其言。
杨谅起逆。
事有相缘。
乃流之边裔。
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
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级浮图。
仁寿末岁止营四层。
一旦急催曰。
一切无常事有障绝。
通夜累构将结八重。
命令断作。
仅得施座安
值晋阳事故。
生民无措其手足。
命复悬于后载。
其先见之明皆若此也。
于时邺下昌言。
师将过世矣。
道俗云合同禀归戒。
访传音之无从。
亦信福命之云尽。
乃示诲善恶励门人。
从觉不愈。
至第七日援笔制诗二首。
初篇哀速终曰。
今日坐高堂。
朝卧长棘。
一生聊已竟。
来报将何息。
其二悲永殒曰命断辞人路。
骸送鬼门前。
从今一别后。
更会几何年。
至夜告侍者曰。
痛今在背。
吾将去矣。
至于三更忽觉异香满室。
内外惊之。
静虑口缘念佛。
相继达于明相。
奄终于演空寺焉。
春秋八十有八。
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哀动山世。
即殡于宝山灵泉寺侧。
起塔崇焉。
清贞洁己正气云霄。
器识抗迹尘表。
师资传授斯寄得人。
身佩白光映照幽晦。
眄睐高视瞻见远近。
而奉禁自守杜绝世烦。
虔虔附道克念齐圣。
母病绵笃追赴已终。
中路闻之竟不亲对。
嗟曰。
我来看母今何所看。
宜归邺寺为生来福耳。
割略亲爱如此之类。
至于弘法轨模。
万代宗辖。
志存远大不𢩁偏授。
故有单讲双时。
雅为恒度。
略文对讲生常不经必有传讲。
要须延请供承颙仰方登法座。
尝有一处敷演将半。
因行游观乃近园问其本缘云。
是讲主所有。
曰。
弘法之始为遣过原。
恶业未倾清通焉在。
此讲不可再也。
宜即散之。
便执锡持衣径辞而出。
讲主曰。
法师但讲。
此业易除耳。
复未足忧之。
便借倩村民犁具。
一时耕杀四十亩
拟种谷田。
斯道俗相依。
言行无
一人而已。
其讲悟也始微终著。
声气雄远辩对无滞言罕重宣。
或一字盘桓动移数日。
或一上之中便销数卷。
及至后讲更改前科。
增减出没乘机显晦致学者疑焉。
曰。
此大士之宏规也。
岂可以恒情而断之。
故十夏初登。
而为领袖倾敬。
或大德同集间以谑情。
及裕之临席。
无不肃然自持諠闹攸静。
所以下座尼众莫敢面参。
而性刚爽服章粗弊。
贵达之与厮下。
承对一焉。
去来自彼曾无迎送。
故通儒开士积疑请决。
艺术异能抱策呈解。
皆顶受绝叹。
言不写情。
可谓坐镇雅俗于斯人矣。
邺下谚曰衍法师伏道不伏俗。
裕法师道俗俱伏。
诚其应对无思发言成论故也。
又营福业。
寺宇灵仪。
后于宝山石龛一所。
名为金刚。
性力住持。
那罗延窟面别鑴法灭之相。
山幽林竦言切事彰。
每春游山之僧。
皆往寻其文理。
读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
其遗迹感人如此。
自前后行施悲敬兼之。
袈裟为惠出过千领。
疾苦所及医疗繁多。
但得厚味先必奉僧。
身预伦伍片无贮纳。
讲授之隙正面西方。
凡所涕涶返而咽之。
一报无弃。
形不妄涉口不净词。
人畜训诲绝于呵捶。
乃至责问童稚诫约门人。
自述己名彼号仁者。
苦言切断闻者泪流。
自有师资希附斯轨年登耳顺养众两堂。
简以未具异室将抚。
言行有滥即令出众。
非律所许。
寺法不停女人尼众。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由来禁约不令登践斯励俗后代之弘略也。
沙弥受具和上德难。
故尽报不行。
自馀师證至时临众。
若授以三聚则七众备传。
故使弘法之时方听女众入寺。
并后入先出直往无留。
致有法席清严向传宇内。
侍者供给不预沙弥
僧制正无论主客
内惟护法外肃愆过。
身服清修不御绫绮。
垂裙踝四指。
衫袖仅与肘齐。
祇支极长至胫而已。
设见衣制过度则处众割之。
故方裙正背大毡被褥。
皮革色钱宝等物。
并不入房。
何况身履而为资具。
斯又处俭之后教矣。
常服五条由来以布。
纵有缯帛成施。
终以惠人。
祇支亦尔。
馀则弊纳而已。
世有激刺。
颇用以为邀名者。
时或达之。
曰。
吾闻君子争名小人争利。
复何辞乎。
或曰。
名本利缘耳。
曰。
吾得利便失名矣。
又曰。
此乃诈为善相。
答曰。
犹胜真心为罪也。
时人以为佳言。
其志行之仪可垂世范。
故传者不漏其节焉。
自年三十即存著述。
初造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波若疏各两卷。
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义章四卷。
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下生遗教等经各为疏记。
成实毗昙智论各抄五卷。
圣迹记两卷佛法东行记众经宗要译经体式受菩萨戒法并戒本首尾注华严等经论序大小乘同异论舍利目连传御众法等。
各有聚类。
宗要可传。
又制安民论陶神论各十卷。
劝信释宗论㲉卵成杀论字本七卷。
庄记老纲式经兆纬相录医决符禁法文断水虫序齐世三宝记灭法记师弟子十德记僧制寺诰十怨十志颂齐亡消日颂触事申情颂寺破报应记孝经义记三行四去颂诗评并杂集等五十馀卷。
久行于世。
言无华侈。
微涉古制。
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
又凡授法意专行用。
有返斯趣者。
告曰。
原圣人垂教教被行人。
人既不行还同不学。
有违者驱出。
斯又重法成人者也。
安民陶神二论。
意在传灯惠流民品。
笃识高行此焉攸属。
有黄龙沙门
邺中同听经论。
禅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贯。
学者传之将返燕郡
故来别
乃致请曰。
愿垂示一言要法所谓即解即行而能长益沙门道行者。
曰。
必如来言临别相告。
后将首路。
曰。
经诰禅律恐杂圣心。
高僧一传即凡景
辄以相酬可为神用耳。
其人欣戴赍传还乡。
斯寔殷鉴物表机悟有宗也。
又生常处众必先端首。
说戒羯磨无传欲法。
讽谏之术闻者如流。
当于京辇入净影寺
正值布萨径坐堂中。
远公说欲。
抗声曰。
慧远读疏而云。
法事因缘众僧听戒。
可是魔说。
合座惊起怪斥其言。
识者告
趋而诣堂。
曰。
闻仁弘法身令易传。
凡习尚欣。
圣禁宁准。
顶礼自诫衔泣受之。
由是至终常赴集。
其生物信顺皆若此焉。
东夏法流。
化仪异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载者。
其一矣。
李士谦南北朝末隋初 523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3—588 【介绍】: 赵郡平棘人字子约
早岁丧父,事母尽孝。
年十二,魏广平元赞开府参军
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善天文术数,好谈玄理。
北齐时屡徵召,不就。
,毕志不仕。
富裕,性宽厚,尝出数千石贷乡人以济困。
值岁饥,召贷者来当众燔券以偿。
至来春又给粮种,分给贫乏。
赵郡农民德之。
及卒,一郡士女闻而流涕会葬者万余人,相与树碑于墓。
全隋文·卷九
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魏徵士谧子。
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王睿举德行,皆不就。
开皇八年卒。
梁毗北周至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定乌氏人字景和
性刚直,有学识。
初仕于北周
,以正直,拜治书侍御史
出为西宁州刺史
时各部族酋长以争夺黄金,每动干戈。
后各族酋长遗金于
招各族酋长,置金于坐侧,对之哭曰:“此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汝等以此相攻,今将此来,欲杀我邪。
”悉以还之。
各族酋长感悟,遂不相攻击。
文帝闻而善之,征还拜大理卿,处法平允。
上开府
炀帝即位,迁刑部尚书
奏劾宇文述私役部兵,忤旨。
忧愤卒。
全隋文·卷二十五
字景和安定乌氏人
周武帝时,举明经,累迁布宪下大夫
从伐齐,为行军总管长史,除并州别驾,加仪同三司
宣政中,封易阳县,迁武藏大夫
隋受禅,进爵为侯,拜治书侍御史,转大兴令,迁雍州赞治,出为西宁州刺史改封邯郸县侯,徵散骑常侍大理卿
仁寿初,进上开府
炀帝即位,迁刑部尚书,摄御史大夫
以忤旨,忧愤卒。
僧法彦隋 ?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7 【介绍】: 僧。
寓居洛州俗姓张
早岁出家,并通三藏,尤擅《大论》。
数涉法会,时僧莫敢抗言。
隋大臣高颎闻其名,迎至
文帝开皇十六年,诏为《大论》众主,住真寂寺。
奉诏送舍利于沂二州,颇有异状。
卒年六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张氏
寓居洛州
蚤岁出家。
志隆大法。
而聪明冠拔伦类。
虽三藏并通。
偏以大论驰誉。
神爽英特。
见者畏伏。
或得所造言句。
宾主藏去以为荣。
齐公高颖尤加礼重。
因迎至京邑以事弘演
江表法侃法师
关中
尝谓人曰。
吾乡大德渊法师者。
每以为天地虽广。
识达者稀。
晚学之秀。
法彦一人而已。
开皇十六年
诏彦为大论众主。
住真寂寺。
仁寿造塔。
诏送舍利于汝州
四年又诏送沂州善应寺。
其瑞徵则刺史郑善果以表闻。
事具别传。
大业三年卒。
春秋六十。
释法彦
姓张
寓居洺州
早岁出家。
志隆大法。
而聪明振响冠远侪伦。
虽三藏并通。
偏以大论驰美。
游涉法会莫敢抗言。
故齐周及隋。
京国通惧。
皆畏其神爽英拔也。
故得所造言。
宾主兼善。
使夫妙义精致出言传旨。
齐公高颖访道遐方。
彦声绩乃迎至京邑
虽复智亮冒于当时。
而谦素形于声色。
所以新故挟情。
有增陵勃者。
奉而敬之。
不以年齿相顾。
由此识者弥爱而珍重焉。
法侃法师
本住江表。
被召入关。
彼方大德渊法师者。
正法高粲义学所推。
曰。
天地虽广识达者希。
晚学之秀。
法彦一人。
可与论理。
馀则云云从他取悟耳。
相见方知渊之远鉴也。
开皇十六年下敕以彦为大论众主。
住真寂寺。
镇长引化。
仁寿造塔。
复召送舍利于汝州
四年。
又敕送于沂州善应寺。
掘基深丈乃得金沙。
涛汰成纯。
凡二升许。
光耀夺目。
又感黄牛自至塔前。
屈膝前足两拜而止回身。
又礼文帝
比景象一拜。
及入石函。
三万许人并见天云五色长十馀丈阔三四丈四绕白云状如罗绮。
正当基上空中。
自午及未方乃歇灭。
灭后复降五色云。
从四方来。
状同前瑞。
又感玄鹤五头从西北来回旋塔上乃经四度去复还来。
复感白鹤于上徘徊久之乃逝。
又感五色蛇屈盘函外长可三尺头向舍利惊终不怖如此数度。
刺史郑善果
表曰。
臣闻敬天育物。
则乾象著其能。
顺地养民。
则坤元表其德。
是以。
陶唐砥躬弗懈。
休气呈祥。
夏后水土成功。
玄圭告锡。
方知天时人事影响若神。
伏惟陛下。
秉图揖让。
受命君临。
区宇无尘。
声教尽一。
含弘光大慈悯无边。
天佛垂鉴降兹荣瑞。
塔基六处并得异砂。
炫耀相辉俱同金宝。
牛为礼拜太古未经。
云腾五色于今方见。
又感蛇形杂采盘旋塔基。
鹤飏玄素徘徊空际。
虽轩皇景瑞空传旧章。
汉帝庆徵徒书简册。
自非德隆三宝道冠百王。
岂能感斯美庆。
致招灵异。
帝悦之。
著于别记。
彦传业真寂。
道俗承音。
左仆射高颖。
奉以戒法合门取信。
于今不倾。
并彦之开济。
大业三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馀矣。
马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武安人字荣伯
好学,从师数十年,昼夜勤读,图书谶纬莫不毕览。
尤明三《》。
文帝开皇初太学博士
帝幸国子学,光升座讲礼,诸儒以次论难,为之剖疑析难,理义宏深,咸共推服。
上嘉而劳之。
丁母忧归,卒于家。
僧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洛州之张氏。
小年辞俗。
慨佛法之未具也。
于是结友西行。
以求之。
仅达领。
路沮而旋。
然梵言音字并通。
戾止京辇。
远播声闻。
开皇十年
诏翻译。
大兴善寺
未几。
诏送舍利于蒲州栖岩寺
栖岩即古之云居也。
山名中朝。
西临河涘。
世称形胜焉
后又诏送殷州智度寺。
皆获瑞应。
具别记。
大业初卒。
时有慧重者。
雍州之郭氏子。
善摄论十地。
亦奉诏于泰州岱岳寺置塔。
然岳庙之门。
常扃鐍不开。
至是。
自开者三。
僧昙
姓张
洺州
少小出家。
通诸经论。
慨佛法未具。
发愤求之。
高齐之季结友西行。
前达葱山
会诸梗涩路既不通。
乃旋京辇。
梵言音字并通诂训。
开皇十年
敕召翻译。
事如别传。
大兴善
后敕送舍利于蒲州栖岩寺
即古云居寺也。
山曰中朝。
西临河涘。
世称形胜莫尚于斯
初送达州治。
而栖岩佛殿内有钟鼓之音响振一寺。
迫而就检一无所见。
灵舆至寺。
是夜于浮图上放大光明。
流照堂内通朗无翳。
如是前后频放神光。
或似香炉乘空而上。
或飞紫焰如花如叶乍散乍聚。
或如佛象光趺宛具。
或如虹气环绕塔帐。
累日连宵昱光难准。
又州治仁寿寺僧。
夜望栖岩。
光如楼阙照于山谷。
又去山寺八十里。
住者见光如火。
皆谓野火烧寺。
及来寻觅乃知灵相。
其祥瑞之感如此也。
至仁寿末年又敕于殷州智度寺置塔。
初至州治。
见佛像垂手正坐在于瓶内。
迄至入函常不变异。
又地生罗文。
屋上见青莲华及菩萨像。
大众同睹。
又见龙盘蛇屈之象并大人足迹及牛马鸟狩等迹。
又置塔处有小蛇二枚。
停住不去。
因即构基。
入地四尺飞泉上涌厉疾已下六根坏人。
服者通损。
既值斯缘。
乃移北置以避于泉。
故二蛇之住深有由矣。
以传译之美继业终寺。
大业初年矣。
时有慧重沙门
姓郭
雍州人
练道少年综寻内外。
志力方梗不惮威侮。
摄论十地户牖由开敕请造塔于秦州岱岳寺。
初停公馆。
舍利金瓶自然开现放光流外。
道俗咸睹。
送至寺塔将入石函。
又放光明晁耀人目。
岳表白气三道下流直向塔基。
良久乃歇。
又岳神庙户由来封闭。
舍利止至三度自开。
识者以神来敬礼故耳。
后不委其终。
僧明瞻隋末唐初 559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628 【介绍】: 隋唐时僧。
恒州石邑人
俗姓杜
通经史,州县举为进士,不从,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
隋文帝开皇中敕召翻译,住大兴善寺,为知事上座。
后住终南山智炬寺
唐太宗贞观中召对称旨,造佛寺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操行。
年踰志学。
已复淹贯经史。
郡举充赋。
不从命。
寻依飞龙山应觉寺薙落俄听大论于邺下大集寺。
道场法师轮下。
会废法。
乃遁之东郡山谷间。
及隋受禅。
诏住相之法藏
开皇三年
诏翻译。
仍徙居大兴善寺
顷之众举知寺任。
大业二年
僧有以愚戆。
犯朝宪者。
有司以闻。
时上方盛陈军旅。
将郊见怒曰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今诸僧皆前伫。
无复礼貌何也。
于是黄老士女。
莫不匍匐罗拜。
而僧则自若。
因出众对曰。
陛下必欲尊教。
则固法服不合敬俗。
诏曰。
若以法服不敬俗。
宋武奚为行之。
曰彼无道之君。
又岂可以上并圣明哉。
帝连问者五。
且使舍人遍语之。
终不拜。
帝顾左右。
录抗辨者名。
明日诣阙陈谢。
帝夷然。
即诏二禅定寺
各馔合京僧众。
䞋以束帛。
后谓宰臣曰。
今天下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仅一僧盖也诏住禅定众因举充知事上座。
总摄寺务。
入国朝仍旧。
贞观初。
诏对内殿赐食。
食毕。
从容备陈慈悲之理。
上大悦。
诏断屠杀。
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
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
必置佛寺。
以凭济度。
同州昭云。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
弘济。
治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照觉。
七寺之创。
寔自发之。
则磬衣盂之资。
岁馔千僧。
并书大乘经论施学者。
以报母恩。
俄徙太乙山智炬寺
则其齿已迈矣。
益以衰惫。
须医疗。
乃归兴善就药物。
寻盛设共养。
延请京城大德辞诀。
玄龄房公如晦杜公。
以归檀币山积。
明日智炬
坐念净土。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顷之又曰。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经中所说观门悉有成就。
所未成就者。
馀四门耳。
今既具见。
一何快哉。
遂奄尔而逝。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寿七十。
奉命阇维。
反火灭。
骸骨栓索全具。
惟顶上晔晔有紫光。
遽瘗于岩下。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正色执断。
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兴善寺设斋辞诀。
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锡山积。
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刘黑闼隋末 ? — 62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黑闼 天造 622年—623年正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3 【介绍】: 隋末清河漳南人
少与窦建德友善。
后从郝孝德参加瓦岗军。
唐高祖武德元年瓦岗军败,为王充世所俘,寻率部逃归河北,从建德
建德败死,黑闼率余部再起,复建德旧地。
又遣使北结突厥
五年汉东王,年号天造,都洺州
李世民所败,奔突厥,数引之攻掠河北山东等地。
六年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全力攻之,黑闼败走饶阳,为唐军所杀。
游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平任人,字楚客
游明根玄孙。
少聪敏。
初仕北周,历寿春谯州司马,有能名。
炀帝时朝请大夫,兼治书侍御史
辽东之役,宇文述等兵败,奉命案治,以公正称。
奉使黎阳督运军粮,杨玄感谋叛,正色拒之,被杀。
释钦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许人。
大业初
见之广平
形神非世所识。
或默或语。
无常时。
洛州而灵通寺方树浮图五层。
皆以瓴甓为之。
琢磨雕镂。
务极宏丽。
工役繁冗而费用奢靡。
钦望而笑。
谓寺僧曰。
奚庸造此烽火楼也。
岂以功德佛事固宜然哉。
则清净寂灭之道。
何有。
一时流辈。
莫不以其言之过。
曰彼狂人安足取。
九年盗贼四起。
官军警严。
浮图尚未及毕。
乃于其上。
候望烽火。
噫治乱之数。
悬于天。
至德之士其知之矣。
童子马世达
尝与市井群小儿游。
偶睹钦忽变其身。
入豕牢中。
诸狶子即相淆混。
素如其类。
于是世达等留伺其旁。
久之欲观其且复人身否也。
俄而钦大呼于群儿之后曰。
汝辈将奚所观耶。
群儿遽惊拜。
天下大乱。
钦声迹亦寝。
释钦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大业中广平形神乖谬造次难知。
发语不常既往爰中。
见灵通寺树砖浮图五级。
欲务高敞工作殽杂。
钦望而笑。
谓寺众曰。
造此奚为。
众曰。
功德佛事须用壮观。
法师何斯怪问耶。
笑曰。
烽火楼也。
当时缁伍互相非之曰。
风狂辈言何可取。
至九年塔尚未成。
贼寇四起州官警严。
于浮图上置候望烽火。
方信钦言不妄矣。
在所耆旧亦不知钦从何而来。
止宿之处亦无踪迹。
然则时时变身在豕彘之牢。
即随豚狶群队童子。
世达等数人睹钦始变之时。
乃停留伺察意更观其复人形也。
后果忽复形。
却于看人之后大叫曰。
尔辈欲何所观耶。
群人惊愕合掌拜之其变无常皆若此也。
及天下丧乱。
亦失钦声迹矣。
系曰。
魏隋之僧且多应现者何。
通曰。
菩萨作用随类化身。
以神通为游戏耳。
于游戏而利益世主焉。
或曰。
魏齐陈隋与宣耳目相接。
胡不入续传耶。
通曰。
有所不知盖阙如也。
亦犹大宋文轨既同土疆斯广。
日有奇异良难遍知。
纵有某僧也其奈史氏未编传家无据。
故亦阙如弗及录者。
留俟后贤者也。
窦建德隋末唐初 573 — 6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1 【介绍】: 清河漳南人
少任侠。
隋炀帝大业末任二百人长。
因助孙安祖起事,族家,遂率部起事,投高鸡泊义军领袖士达,任司兵,后为军司马
士达死,继为领袖,称将军,拥众十余万。
大业十三年乐寿长乐王,年号丁丑,克信都清河诸郡县。
次年夏王,建都乐寿改元五凤,国号
明年迁都洺州
唐高祖武德三年李世民王世充建德驰援世充
后为李世民所败,被杀于长安
李义府初唐 614 — 6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4—666 【介绍】: 瀛州饶阳人,迁居永泰
善属文。
太宗时以对策擢第,授门下省典仪
以文翰见知,历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
高宗时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进弘文馆学士
许敬宗等支持立武后,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官至吏部尚书封河间郡公
貌状温恭,与人言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故时人号为“笑中刀”。
又以阴柔而害物,谓之“李猫”。
义府耻其家代无名,尝奏委吕才等重修《氏族志》,凡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并收天下旧志焚之。
后以罪流巂州,愤而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4—666 原籍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自其祖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东北)
太宗贞观八年(634)进士,授门下省典仪
监察御史,迁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
高宗立,迁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
以上表请立武昭仪为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二年(657)中书令进封河间郡公
龙朔三年(663),稍迁右相
坐赃除名,长流巂州乾封元年(666)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义府貌似温恭,实则阴险奸佞,有“笑中刀”、“人猫”之称。
曾预修《晋书》、《永徽五礼》等,著有《李义府集》40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39卷,本传作3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8首。
唐诗汇评
李义府(614—666)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
贞观八年(634)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寻除监察御史太子舍人
高宗朝,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以赞立武昭仪皇后,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
武后之势,蓄邪黩货,稔恶嫉贤,而貌似温恭,故人谓“笑中有刀”,又谓之为“李猫”。
龙朔三年,除名长流巂州,卒于流所。
有《李义府集》四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八首。
义府
瀛州饶阳人
贞观八年擢第。
门下省典仪
累除舍人
崇贤馆直学士
高宗立
叩阁上表。
请立武昭仪为后。
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赐爵广平县
寻进爵为侯。
中书令
封河间郡公
龙朔三年右相
坐赃除名。
巂州
乾封元年卒。
年五十三。
如意元年
武后以其有翊赞功。
追赠扬州大都督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义府)与太子司议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
……义府才思精密,所谓猩猩能言。